IQOS旗舰店| IQOS电子烟| IQOS专营店| IQOS自营店| IQOS维修| IQOS直营店

#20220124# 暮色苍茫看劲松...

2022-01-21 16:00 举报
HNB烟弹最核心部分之一的烟芯,生产的关键因素是原料和香精香料的配方,据称,目前市场能看到的中烟体系下的HNB产品,有一半...

主题词:中国的奥运公关、信达高管进入恒大董事会、地方两会的GDP及投资目标/保障性住房能否稳地产、华宝国际盘中跌幅超70%、




一、《Business Insider》最近有个新闻挺有意思,说根据在美国司法部登记的一份协议,中国政府花费了30万美元聘请了一家叫Vippi Media在TikTok, Instagram和Twitch来创造网红内容,来宣传和推广中国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这份协议从2021年11月一直到北京冬奥会结束的2022年3月截止,其中70%的部分需要用于文化相关的内容,强调中国的历史、文化遗址、现代化生活以及当前趋势;20%的部分是与外交相关的内容,展示中美关系中的合作和好的事情,剩下的10%部分用于传播领事馆方面的一些新闻和动态。看起来,中国还是重视对美的奥运公关活动的,当然这家媒体公司因为与中方机构合作遭到一些政客和媒体抨击,被批评“帮助中国宣传”。



近年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华舆论整体偏向负面。在新冠疫情全球蔓延之后,众多民意调查结果显示,美国民众对于中国的总体态度恶化加剧,其负面态度在2021年达到近四十年的历史峰值。美国对华舆论恶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美国舆论视中国为“美国最大的威胁”。其次,在中国威胁论的渲染和恐吓下,美国民众倾向支持政府的强硬对华战略。其三,美民众对于中国议题的关注点从经济发展为主转变为人权问题和政治议题为主。皮尤研究中心2021年一份调查报告称,北美、欧洲和亚洲国家的大多数民众都对中国持负面看法,其中日本为88%、瑞典为80%、美国为76%。



而在中国国内,《环球时报》旗下的环球舆情调查中心在2021年4月9日至12日进行了一次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1281份,受访者来自北京、上海、深圳等100多座城市,年龄在15岁至35岁之间。调查显示,超八成中国年轻人认为西方社会当前普遍存在对中国的偏见,仅8.4%的受访者不认同这一观点。另外,近七成受访者认为西方对中国发展“有明显的遏制行为”,逾两成受访者表示西方“有意图,但无明显遏制行为”。用郑永年的话来说,(现在)很多中国人所不能理解的一个问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当我们认为这是中国制度优越性的表现时,为什么西方对中国的成就产生了恐惧感并对中国的制度进行妖魔化?


中美两国之间彼此看法的变化,的确近年来美国方面存在更大的责任和问题。美国对中国存在真实而深刻的忧虑,一方面之前大家都知道中美两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但疫情的影响让美国深切感受到并且深深担忧着这种高度依赖的后果(疫情期间美国80%以上的医疗物资供应来自中国);同时中国的“举国体制”在抗疫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有效性,更加强化了美国精英对中国体制的担忧(当然美国也在“失望”中国体制没有发生他所期待的变化);最后也包括美国对其全球地位被中国取代的忧虑。这些忧虑加上一些政客的推波助澜,中国被不断污名化。


除了美国方面的主要责任和问题之外,我们也可以思考下当年曾经创造过《红星照耀中国》这样的“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成功案例的我们,今天是否也有一些需要检讨的地方。



这里引用下郑永年的一些观点,他认为(讲好中国故事)至少要做到特殊性和普遍性的统一。具体而言,这种统一体现为要处理好三对关系:(1)中国性和世界性的关系;(2)现代化和西方化之间的关系;(3)传统性和现代性的统一。只有在实现了特殊性和普遍性统一的基础上,中国叙事才能达到事实和认知的统一,才能在中国看到世界,在世界看到中国。中国共产党在建设时代的成功应当归功于其处理好了三对关系。比如,在中国化和国际化之间的关系。这关乎“中国问题、世界方案”和“世界问题、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善于把中国问题置于世界背景之中,从世界经验中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案。同时,也强调世界方案的中国化。这与俄罗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中国把问题置于世界背景下来解决,通过实行开放政策,成为世界体系的一部分。同时因为中国不照抄照搬任何一个国家的经验,总是通过消化融合到中国经验之中,因为又能保持“中国性”,也就是独立性。


正确处理好这三对关系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成功的经验。那么,既然中国的经验是成功的,为什么中国的叙事话语没有取得预期的成功呢?简单地说,我们的叙事话语没有直接反映这些成功的实践,知行不一。人们在聚焦和宣扬中国性与传统性的同时忘记了现代化和国际性,我们在强调“世界问题、中国方案”的时候忘记了我们实践中的“中国问题、世界方案”。或者说,我们过度强调了“特殊性”,而忘记了“普遍性”,忘记了我们所具有的“特殊性”就是从“普遍性”发展而来的。在实践层面,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两方面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比如,邓小平提出的“贫穷社会主义”是“中国问题”,但其主张的“市场经济”方法则具有世界性。同时,邓小平所提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和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区分开来。在这个基础之上,今天的中国形成了多种所有制共存共荣的混合经济体系。


一旦过度强调“特殊性”,我们的“中国叙事”话语就会充满民族主义或者民粹主义色彩。明明具有普世性,却说成只有特殊性;明明是我们在吸取了他国成功经验或者失败教训基础之上的实践,却说成和外国经验的“对立”;明明是在实践普世性价值,用中国方式实现普世价值,却无端去蔑视和批评普世价值。结果又怎样了呢?不仅扭曲了我们的实践,解释不了我们的实践,更促成和外在世界的对立,甚至对抗。



二、《每日经济新闻》1月23日晚间有则新闻,中国恒大(00333.HK)发布董事变更公告,自2022年1月23日起,肖恩被委任为执行董事,梁森林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公告显示,肖恩为恒大汽车董事长,而梁森林则是信达香港董事长。梁森林自2019年5月起担任中国信达(香港)控股有限公司(信达香港)董事长,还担任香港中国金融协会副主席。


在2021年12月,中国恒大公告称,考虑到集团目前面临的经营上和财务上的挑战,公司董事会决议设立中国恒大集团风险化解委员会。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赵立民亦是中国恒大集团风险化解委员会成员之一。中国信达,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首家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中国信达旗下还拥有房地产上市公司信达地产。


此前,据REDD报道,广东省政府计划在3月前发布恒大债务重组框架


三、中信证券今天的一份研报,统计了地方两会关于GDP和投资目标方面的一些信息。


报告中提到,地方两会密集部署稳投资稳增长,支撑经济高确定性恢复。1月初以来,各地区陆续召开两会并发布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2年主要经济指标目标,部署重点发展任务。当前已公布政府工作报告的26个地区GDP合计占全国87%,各地提出的2022年GDP增速目标基本都高于各自2021年的两年平均增速,据此推算全国GDP增速为5.5%左右,并可能提出“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好结果”。GDP增速目标设定最高的地区为海南、西藏,分别为9%、8%,此外河南、安徽、江西、云南等地区均为7%,区域经济走向更加平衡,中西部地区GDP增速水平高且目标提升幅度较大。



各地充分发挥投资支撑经济增长的关键性作用,有16省设置了投资增速目标,区间在6.5%至10%。投资引领经济,各地设定的投资增速目标基本都高于GDP目标,河南、安徽、广西、辽宁计划投资增速高达10%。



新老基建有望齐发力,地方政府主导基建大踏步前进,以中部、西部地区等基建投资效益较高的地区为侧重,加快推进铁路、高速公路等交通设施,以及能源、水利、农业、环保、物流等传统基建,引导企业加大新基建投资。


制造业升级,地方政府更加重视科创和工业振兴,积极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加大对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优化的升级支持。


房地产方面各地提法不多,更多着墨于保障房建设。当前多地土地财政依赖度较高、房地产投资占GDP的比重大,未来可能进一步探索“因城施策”。


我个人还是比较关注房地产,现在的问题是,如财新周刊这两天的文章标题《保障性住房能否稳地产》?


按照李迅雷的数据,房地产对我国GDP增长的直接和间接贡献接近30%。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张斌在《中国经不起房地产市场硬着陆》一文中写道,房地产生产活动中的房地产业及房地产拉动的相关行业对GDP增长贡献率在2013年高达29.4%。2016年以后政府不再将房地产调控作为逆周期调节的手段,而是把房地产看作需要长期调控的对象。2016年中央工作会议提出“房住不炒”,至今仍是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的基调,2019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即便如此,房地产在事实上仍然发挥了主导中国经济周期,稳定总需求的重要职能。2018年之后房地产投资和背后的居民贷款增长是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保住了总需求,保住了社会融资规模。房地产开发投资从2018年的12.0万亿元稳步上涨至2020年的14.1万亿元,年均增长率为8.8%,对固定资产投资形成了有效支撑。特别是在2020年新冠疫情冲击以来,房地产投资增速恢复较快,2020年1-6月同比增长较年初的-16.3%回正至1.9%,在消费不振、制造业投资恢复缓慢的情况下对经济复苏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0年8月,住建部、央行召集房企开会时提出了的三个与财务指标直接挂钩的监管要求——剔除预收款的资产负债率不得大于70%、净负债率不得大于100%、现金短债比不得小于1倍。这就是所谓的房地产监管“三道红线”,2021年1月1日起全行业推行。该规则直接与房地产企业的负债监管挂钩,违反所有三条红线的开发商有息负债不得净增,“三道红线”监管规则全面收紧房地产企业的融资来源。2020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银保监会发布了《关于建立银行业金融机构房地产贷款集中度管理制度的通知》,将银行业金融机构分为5档,并针对每一档银行设置了房地产贷款占比上限和个人住房贷款占比上限。新的监管原则将个人住房贷款纳入了涉房贷款的监管口径,这与过去强调限制开发贷有明显区别。至此,银行也被迫开始压低新增贷款中流向房地产的部分。叠加2017年以来金融去杠杆对房地产行业表外融资的打击,此外住房贷款审批放缓和房贷利率上调也见诸报道,2021年下半年房地产企业的融资困难骤然增加。


2021年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呈现倒V型走势,累计同比增速续走低,且9月单月投资同比增速已转负,增速为-3.5%,这是2016年以来首次在常规时间内转负(除2020年2月以外),四季度房地产投资为-2.7%,步入负增长区间。整年房地产投资仅增长4.4%。2021年下半年以来,地产景气明显下行,12月地产投资当月平均增速更是跌至-3.0%的低位,同期基建投资也持续低迷,下半年平均增速仅0.6%左右,二者是经济下行压力明显加大的重要原因。


张斌计算,房地产投资下滑会带动投资下滑,并进而抑制总需求。房地产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在三分之一左右,粗略估算,如果房地产投资从过去四年10%的同比增速下降到-5%的话,会直接拉低投资增速5个百分点,进而影响接近1个百分点的GDP增速。而且,现实当中出现的会是不断放大的负反馈机制。房地产企业、房地产上下游企业、地方政府关联企业、居民、金融体系几个部门关联在一起相互作用,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加倍放大。


财新杂志文章提及,房地产下行压力持续显现,从2021年年底开始,保障性租赁住房在官方政策表述中地位提升,让市场对其对冲商品房下行抱有一定期望。最早的变化来自2021年12月6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谈及房地产时,要求“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并将其置于“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之前。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延续这一表述。市场普遍认为,2022年保障性住房发展将进入快速实施阶段,成为稳定房地产业的重要边际力量。


2021年12月6日政治局会议在房地产政策方面,将“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放在首位,凸显了保障房建设在2022年房地产工作中的重要地位。1月20日全国住房和城乡建设工作会议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王蒙徽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以发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为重点,进一步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全年建设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240万套(间)。保障性住房的建设核心区域或主要集中于40大城市,其余地区建设数量可能比较有限。

此前瑞银的汪涛预测,2022年房地产活动继续保持疲弱,其中房地产销售和新开工出现个位数下跌,房地产投资基本持平。华西证券孙付预计2022 年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在-2.4%。那么保障房建设是否真的可以稳住地产呢?

国盛证券去年12月研报《对比棚改,保障房加码的实际作用如何?》写道,棚改和保障房都是我国保障性安居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解决群众住房困难,我国自2008年开始大规模实行保障性安居工程,主要包括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四个部分。2016-2020年,全国棚改开工2300多万套,完成投资约7万亿元;同期地产投资合计约76.5万亿,简单计算棚改投资规模约为地产投资的9.2%左右。当然,棚改的实际拉动应会更小,因为中后期棚改以货币补偿为主,居民购买的是存量住房,而非新建住房。(但无论如何),棚改对地产投资拉动巨大。而他们估算,“十四五”期间全国新建保障性租赁住房925万套,其中2022年作为计划实施前期,投资比例可能略高,假设是1/4左右,即231万套(目前数据高于国盛的预估);单套投资金额10.8万元,则总投资金额约2500亿元,对地产投资的带动在1.4个百分点左右。中信证券上面研报预计“十四五”期间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或达2.34万亿元,其中2022年有望实现投资5600亿元,拉动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增长2.7%。平安证券预计2022年我国保障性住房增量为230万套(间),拉动房地产开发投资3363.8亿元,占2021年房地产开发投资总额(预测值)的2.3%,也就是说,预计拉动2022年房地产开发投资2.3个百分点(比2021年多拉动1.2个百分点)。光大证券之前研报认为,若2022年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前倾,假设一季度完成全年任务的1/3,则对2022年一季度房地产投资的拉动率可达到3.8%。但无论计算如何,保障性租赁住房对地产投资的拉动不宜高估,仅靠保障房建设难以扭转地产下滑趋势。

如果后续没有进一步的政策放松或者保障房政策的额外刺激,回头可以观察下2022年的房地产开放投资的数据,是否会继续延续去年四季度开始的负增长态势,还是会因为保障房的拉动稳定为零增长或者微增长,从而再看看对于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以及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早上偶然看到,以为自己看错了,华宝国际盘中一度下跌超过70%,不设涨跌幅设计的香港市场的确很刺激。原来是公司的A股平台华宝股份(今天20%的跌停板)收到湖南耒阳市监察委员会立案通知书,公司的董事、控股股东朱林瑶女士(持有公司71%股权)因涉嫌违法接受立案调查。



朱林瑶出生于四川,90年毕业后在北京成立了第一家自己的香精香料贸易公司,其后拓展到上海。2004年4月,华宝集团收购上海孔雀香精香料有限公司,成为了食用香精领域的重要生产企业之中,将其国内著名食用香精品牌“孔雀”收入囊中。朱林瑶在集团开拓的时候,通过与卷烟企业展开合作,跟对方合资成立了香料香精的生产企业,然后在行业中迅速占领了大范围的市场。2001年华宝与红塔集团先是成立了云南天宏,当时的华宝集团持有其60%的股权,红塔集团持股40%;而后,2003年又与颐中集团合资成立了另一家合资公司青岛华宝,华宝集团持有其70%的股份,颐中集团持有其30%。就这样朱林瑶带领华宝集团通过这一模式迅速的将行业壁垒建立起来,成为了行业的龙头。2004年3月,华宝国际借壳力特公司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总市值约3.26亿港元,今天跌停后的华宝股份市值超200亿,港股华宝国际市值160亿港元。2006年-2010年华宝国际总市值上涨超过10倍,在不断飙涨的过程中,据香港联交所数据显示,她合计套现超过80亿港元。

A股平台华宝股份于2018年3月上市,上市三年多以来,连续三次大手笔分红。其中2018年分红预案共计派送现金约24.64亿元,分红金额达公司当年净利润的两倍多,引来交易所的关注函,要求公司说明招股书披露的募集资金补流的必要性是否前后矛盾,是否存在将募集资金间接用于利润分配的情形;高比例分红是否有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等。2019年,49岁的朱林瑶以身价210亿元,排名胡润女企业家榜第22位(也不知道这么多钱多少是她自己的,哎)。


湖南耒阳...也不知道是否与湖南之前的一个腐败案件是否有关系。2021年10月30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发布消息,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驻工业和信息化部纪检监察组、湖南省纪委监委消息: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卢平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卢平在湖南烟草系统任职长达30年,参与并见证了湖南中烟集团的发展壮大,白沙、芙蓉王是湖南中烟的品牌双子星,据2019湖南企业100强排行榜显示,湖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以2018年998.957亿元的营业收入位居榜单第三位。


华宝国际主要从事香精香料、烟草薄片、烟草新材料以及新型烟草制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耕耘行业三十多年,一直保持龙头地位,是中国烟草绝大多数强势品牌的核心供货商,平均服务时间已超过十年。其中十大最终客户中有八家是目前烟草行业的十大卷烟企业,华宝几乎覆盖所有中烟公司。


去年11月国务院决定,为加强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监管,国务院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实施条例》新增一条:“电子烟等新型烟草制品参照本条例卷烟的有关规定执行。”电子烟告别无序生长阶段,进入有序监管。同时,大概率也是在为HNB国内上市“铺路”,中烟供应链公司或率先受益。HNB烟弹最核心部分之一的烟芯,生产的关键因素是原料和香精香料的配方,据称,目前市场能看到的中烟体系下的HNB产品,有一半是和该公司相关。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陆家嘴追梦实录

客服微信二维码